First slide

2019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金莲花二等奖获得者法润法师讲经——如何依教修学

   2020-01-10
   杭州灵隐寺

如何依教修学

文:法润法师  依据经典《普贤行愿品》

 

 

学僧法润,来自四川尼众佛学院,今天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如何依教修学》,所依经典为《普贤行愿品》。

 

作为四川尼众佛学院本科班的一名学僧,我同时发心在学院的文宣组服务,经常对外发一些新闻和图片,我们对信众、对社会都会尽量展现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一面。但是实际上,当我们回到真实的修行生活中,客观审视自己,剥离掉照片中表面的光鲜,我发现身边很多同学,甚至出家多年的道友、学佛多年的居士,经常会缺乏动力,感到迷茫。或者,纵然是很优秀,但却更愿意自己的小天地里修身养性,不肯站出来为佛教奉献一份力量。我们虽然学习大乘经论,以大乘佛弟子自居,但却严重缺乏菩萨的那份愿力和担当。愿力和担当,不知不觉成为了我们修行人非常稀缺的一种品质。

 


 

我经常在思考:在这漫长的成佛之路上,如何不忘身为佛子的初心呢?在反反复复与无明烦恼作斗争的过程中,如何保持精进不气馁呢?在弘法利生的事业中,又以什么来激励自己,敢于站出来,奉献和承担呢?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法润接下来将结合《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甚深广大之愿行,从三方面与大家探讨如何依教修学:

 

一、复制普贤愿王 树立上求佛道之决心

二、践行普贤愿王 积累福德智慧之资粮

三、圆满普贤愿王 兑现下化众生之承诺

 

壹 

复制普贤愿王 树立上求佛道之决心

 

《劝发菩提心文》中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如何发愿,发什么愿,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它关乎我们前进的方向、动力和目标。但是,我们凡夫所发之愿,常常非常渺小、有限,所以最简单、最有效而且最保险的方法,就是直接复制诸佛菩萨的誓愿,以诸佛菩萨的誓愿为自己的誓愿。

 

作为《华严经》浓缩的精华,《普贤行愿品》记载了普贤菩萨为成就如来无量功德而修习的十种广大愿行: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乃至十者普皆回向。

 

普贤十大愿王以无限利他为发心,其愿力周遍法界,普覆众生。所以,我们选择以普贤菩萨为榜样,依《普贤行愿品》来发愿,一定能从普贤菩萨的慈悲愿力中,汲取强大的力量,让我们有漏的身心焕发出无限的光明与生机。

 

我们通过念诵《行愿品》、发普贤愿来模仿佛菩萨的德行,就像练书法,临摹字帖那样,使身语意三业不断地向他们贴近、靠拢,乃至与之相应,最终完全吻合。我们进入普贤菩萨的角色,以第一人称发普贤愿,那么普贤菩萨就是我,我就是普贤菩萨。

 

这种复制和模拟,就是在传承诸佛菩萨的基因,我们未来的生命也必然是按照成佛的基因来展开,而非以凡夫的业力被动地流转。

 

我们平时大部分人都读过《普贤行愿品》,念过普贤十大愿王,至少念过四弘誓愿,为什么我们还是缺乏愿力,和普贤菩萨差得那么远呢?没别的原因,我们临摹得不够多,串习得不够多。

 

我有一个同学,受我的影响也开始学佛。有一天他问我,师父我工作很忙的,我得赚钱,还要买房,你看看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修一修,来生就可以不堕恶道,最好今生就解脱成佛的。她这个愿望很好,但能这么不切实际确实吓我一跳。我对她说:你看看我,年纪不大,颜值不差,智商不差,如果真的有那种方法,我还需要剃光了脑袋,跑到佛门里出家吗?

 

修行没有一蹴而就,只有不断地按照方法串习、累积。在我们没有达到佛菩萨的境界时,我们所发的愿需要每天不断地重复、加固、打磨,这样它才能剔除杂质,不断提纯,无坚不摧,才可以带领我们穿越业力洪流,才能在我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像一针强心剂一样,让我们重拾信心和勇气。

 

我们只有不断地复制、模拟,让普贤愿一天一天刻印在心田中,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有力量,才会从量变达到质变,瓦解凡夫心,转为普贤愿,树立起成佛度众生的决心!

 

践行普贤愿王 积累福德智慧之资粮

 

有了决心和大愿就够了吗?答案当然是NO,这就是第二方面要谈的内容:践行普贤愿王,积累福德智慧之资粮。

 

刚才主要谈了如何以普贤菩萨为榜样,复制普贤愿王,使我们发愿的信号和频率与佛菩萨的心行吻合、相应,让我们的凡夫心,不断地与普贤愿发生化学反应,树立起成佛度众生的决心。但是修行不是喊口号,而发愿的意义正在于付诸实践。那么普贤菩萨如何实践他的誓愿呢?那就是将礼敬诸佛乃至普皆回向十大愿落实在日常修行生活中。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就算没有学习《行愿品》,平时也都在修礼敬、赞叹、供养、忏悔啊,为什么非要强调依普贤愿修学呢?其实,普贤十大愿王的不共之处,在于无论是座上观修,还是座下实践,其发心极为广阔,在空间上周遍十方,在时间上尽未来际。“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并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和大家做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题,一个大于1的数字,乘以正无穷等于多少?正无穷!那么如果我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善行,但是乘以无量的发心,是不是我也可以说,所修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呢?

 

好,这个公式和原理我们清楚了。那么我们回到经文中看看普贤菩萨是如何礼敬诸佛的呢?大家可以跟随我念诵的同时观想,经中云:“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这个偈诵想必我们都不陌生,是不是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就不难对比出,以凡夫心拜佛和以普贤愿来拜佛的差距在哪里了?

 

如果我们能将普贤行愿的境界和心量落实到实修中,那么我们念一声佛号就等于念了无量佛号,拜一尊佛等于拜了无量诸佛,更何况是“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可见,如果我们依《普贤行愿品》来修学,那么每件看似点滴、微不足道的善行都可以转化为无限的福德资粮。

 

我们再拿普贤第三大愿王——广修供养,来进一步理解普贤愿行的殊胜之处。《行愿品》中教我们“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以此表达我们无限的敬意。或许大家会担心: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经济能力来供养怎么办?不必担心,学佛,并不是要把我们变成穷光蛋,而是让我们由内而外地像佛菩萨那样富贵和庄严。我们可以学习一下普贤菩萨是如何发心供养的?

 

普贤菩萨说“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三世一切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所以,哪怕我们供一盏灯,可观想为无量的“酥灯、油灯、诸香油灯”,让这盏灯的光明照亮三千大千世界,破除每个众生心中的烦恼黑暗;供一杯水,可观想为量如四大海的甘露水,为十方法界带来清凉。每日用餐前,可以观想无数个自己双手恭敬地捧着香积国中的上妙饮食,到十方三宝前供养。晚课中的蒙山施食,我们以至诚心祈求三宝,以咒力加被,变七粒米、一杯水为尽虚空遍法界的甘露,令诸鬼神随愿皆饱满。可见,供养的关键在于善用其心,我们以无量之心,观想无量供具,上供诸佛菩萨,下施如母有情,当下即可成就无量福德资粮。

 

广修供养的大愿就可以在每一个当下。它可以是一个举手之劳、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正能量的鼓励。当我们将广修供养的大愿,延续到与人相处的每个细节,落实在生活中的点滴之处,那么无时无刻,我们都在修供养,做布施。

 

除此之外,当我们洗手、洗脸、洗碗,乃至于涕唾、大小便时,都可以像《毗尼日用》和《华严经▪净行品》中所讲的那样,心心念念具足愿力,带着祝福,那么行住坐卧中的一言一行一念都将变成福德庄严。

 

回顾我们刚才所谈,我们在第一方面认识到五蕴假合的有漏身心,有无限的潜能,所以,我们以普贤菩萨为榜样,一遍一遍复制普贤行愿,立上求佛道之决心;还要在第二方面,将普贤行愿的境界和心量纳入行住坐卧的修行生活中,践行普贤愿王,积累福德智慧资粮。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是我们用心之处。每发一个愿,所缘之境周遍法界,超越时间、空间的局限,大愿如海,大行如山,以愿导行,以行满愿。而这一切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像普贤菩萨一样恒顺众生,也就是接下来要谈的第三方面内容。

圆满普贤愿王 兑现下化众生之承诺

 

《普贤行愿品》中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又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我们在前面一直在谈复制普贤愿王、践行普贤愿王,修礼赞、供养、忏悔乃至回向,其真正目的是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兑现下化众生的承诺,从而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之所以用承诺这个词,是因为真真切切地看到我们习惯于喊着“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样的口号,内心却常常忘记了自己的诺言。习惯于以自己时间不够、能力不足为借口逃避,却看不到在这个精神匮乏,信仰严重缺失的时代,更需要我们承担起弘法利生的事业。

 

刚入佛门时,师父一直教导在承担中成长。以前总认为承担是那些高僧大德要做的事,但是通过修习《普贤行愿品》,让我越来越觉得承担可以是每个佛弟子能做的事。我们是能力不足,但是我们可以一路成长,一路分享,因为要分享,所以要更加努力,快快成长!

 

在这里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四川尼众佛学院的创办者,被誉为当代第一比丘尼的隆莲老法师的事迹。这段事迹,是我前段时间在《隆莲法师缅怀录》中读到的。老法师在世时,有一个数十年的心愿,就是办一所专门培养尼众僧才的佛学院。

 

为了佛教的未来,年逾古稀的老法师风里雨里,历经曲折,不遗余力。当1984年,四川尼众佛学院正式招生时,老法师已经是75岁的高龄。佛学院刚成立时,师资有限,尽管年事已高,事务繁忙,老法师却满怀激情地执鞭任教,每周给学生授课最多的时候要二十多节。老法师上课有一个特点,可以连续上三节课不下课。谁想喝水或者上厕所可以悄悄地自己出去。有一次老法师问一个问题没人回答,结果低头一看:哎呀,娃娃们都跑光了!

 

当年,斯里兰卡佛教界仰慕隆莲老法师的道德修持、学识渊博,祈盼能将失传多年的比丘尼戒传回斯里兰卡,为斯里兰卡的式叉摩那尼传授二部僧戒。由于因缘欠缺,这件事一直没有实行。但是,老法师并没有忘记对她们的承诺,她亲自将《二部僧戒传戒仪规》翻译成英文,并教授四川尼众佛学院第一届的学僧学习、背诵,只盼望有一天能将绍隆僧宝的火种传回到斯里兰卡。

 

我们暂且不说老法师一生对当代佛教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但观老法师作为一位七十几岁高龄的比丘尼,仍能四处奔波,提交报告,申请办学,并且亲自站在讲台,将毕生所学、毕生精力奉献到僧伽教育和戒律弘扬中,这是多么令人动容的愿力,多么令人钦佩的爱道高风!

 

一个有愿力,有担当的菩萨行者,再苦再累都有动力前行,就像隆莲老法师那样,哪怕步入高龄,但她的身心却能不断地焕发勃勃生机。这也是我选择以普贤菩萨为榜样,以《普贤行愿品》为依据来分享《如何依教修学》的目的。

 

普贤菩萨最大的特点就是愿力和承担,普贤行愿为我们揭示了,每个人都可以以有限的身心乘以无限的愿力,发挥出无限的作用。虽然我们能力有限,但在神圣的佛教事业中,需要千千万万不同的角色,以生命共同体为发心,共同承担起利他的使命。所以,不管我们是大和尚还是小和尚,是比丘,还是比丘尼,是僧人,还是居士,我们利用这个五蕴假合的身心,哪怕做着琐碎的事情,但是因为有了上求下化的愿力陪伴,所以它的意义是很神圣的。当我们礼敬、赞叹、供养、忏悔、随喜乃至回向,都带着对众生的关怀,那么所有的人事物都成为了一种庄严。

 

我们再回到经中看一下,如何兑现下化众生的承诺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

于闇夜中,为作光明。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如果我们能坚定不移地践行普贤行愿,如果我们能以大悲心尽己所能地恒顺众生,我坚信,凡夫的我执必定被悲智愿行一一瓦解,粉碎无余,我们的生命必定是生机勃勃,充满了诸佛菩萨的光明和安乐。我们也从最初以普贤菩萨为榜样,模仿普贤,而最终真正成为了普贤,将有漏的身心转化为了清净庄严的法身!

 

结束语

 

今天法润从复制普贤愿王、践行普贤愿王、圆满普贤愿王三个方面与大家探讨《如何依教修学》。

 

凡夫身心总是受困于业力的束缚,但是我们学佛之后,要坚信愿力大于业力,金刚非坚,愿力最坚!所以,我们选择《普贤行愿品》做为我们的生命蓝图和指南针,让愿力指导我们的身语业三业,让愿力带领我们穿越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让愿力激励我们勇于承担利益众生的事业,让愿力开发出我们无限的潜能!

 

最后祝福每个人都能像普贤菩萨一样发广大心,发勇猛心,在奉献人生中觉悟人生,有热情地生活,有愿力地承担!

2019 © 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