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何安顿身心
文:善音法师
末学善音来自上海宝山区永福庵,很荣幸参加2019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这次来到雪窦山,有种回家的感觉,倍感亲切。为什么呢?因为十年前,我是在雪窦寺登坛受具足戒。回想受戒时,我在佛前立下了“愿利益一切众生”的誓言,至今不敢忘记。这次的缘分也再次提醒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主题是“如何安顿身心”,依据的经典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希望通过讲经交流的方式,续写当年的誓愿。
说到“安顿身心”,这应该是众生普遍希望得到的方法。随着社会快速地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大家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不安。比如现在很多人自身压力大,不善调适,加上外在环境的影响。时间一长,身心失衡的问题层出不穷,身心不能安定。其实说到底,还是这一念心出了问题。由于没有智慧去转变,就会导致心猿意马,欲望炽盛。心习惯向外攀缘,追求名闻利养等种种享受,于是给自己带来了各种苦恼,不得安定。
我们若学习佛菩萨能向内开发本有的智慧,以真心对治妄心;向外发挥本有的慈悲精神,以包容心对治狭隘心,时时刻刻都能清楚地观照当下这一念心,使其不随妄转,做自己的主人,那么身心自然就会安定。
佛陀开设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对治众生心病的方法。平时我们可以通过静坐、拜佛、念佛、诵经等方式,训练自己身心能够安定,并依教理的熏修,逐渐回归本有的清净心,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当我们有了自利的能力以后,要像菩萨一样,发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在这个过程中安顿自他的身心。
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寻声救苦,发愿救护一切众生,常常于众生苦恼死厄之时能作依怙,令众生得离种种怖畏,故观世音菩萨也称为施无畏菩萨。因此我们想要安顿身心,可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
为何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够安顿身心?
为什么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够安顿身心呢?《普门品》中说:“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在我们至心称念菩萨圣号的时候,就具足了戒定慧的功德,当念念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心里没有贪嗔痴,就相当于持戒;能够念得一心不乱,没有妄想,就是定;能够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历历就是观照,就是慧。如是修行,具足戒定慧三学,则没有烦恼,自然就会安顿身心。只要我们至心称念菩萨的圣号,就如同菩萨一样清凉自在。
菩萨是如何令众生安顿身心的
接下来,我们看看《普门品》中是菩萨如何具体令众生安顿身心的。《普门品》出自《妙法莲华经》,全文阐述了观世音菩萨如何免七难、离三毒、满二愿,随后显现菩萨的三十二应身,处处彰显菩萨利益众生,令其离苦得乐的妙用。这些度化众生的方便法门,是菩萨经过历劫修行证悟后,约“果地”来说的。那么我们凡夫能不能像菩萨一样利益他人,安顿身心呢?当然能。无论哪位圣者,未证果前也是凡夫。观世音菩萨在因地时也和我们一样,只是菩萨在初发心时便值佛禀教,依教修证。
例如《楞严经》就有关于观世音菩萨于久远劫前,值遇观世音佛,禀承佛的教导,修证耳根圆通的阐述。我们也一样,虽然现在是凡夫,但是只要大家发心自利利他,依教修行,这就是成佛的近因。
我们在受三皈、五戒、菩萨戒时,在一切情与非情境上发愿:誓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这样的愿力就是在发利益众生的心。虽然目前只是处于思维观想的层面,但是此心一发,心态就会有所转变。
记得末学出家的因缘就是因为当时起了一念:如果可以心甘情愿地为大众服务,我宁愿舍弃为至亲的人辛劳。就是这一念开啓了末学的出家生涯。我们不仅要发愿从内心改变自己,在行为上也要精进做到自利利他。
我们看经文中出现过两番问答:第一番问答是无尽意菩萨问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是总答,“得名所以”。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凡夫与菩萨最大的区别在于:凡夫不明白千差万别的音声和现象都是循着众生造业显现的不同相,离不开我们这一念心。可惜众生迷于此理,不知反观自性,甚至顺着音声起舞。有人赞美几句就眉开眼笑、心花怒放;批评几句就忧愁痛苦,轮回流转,逐妄造业。菩萨则不同,菩萨观照世间音声境界,不随声尘流转,而是能够反闻闻自性,入流亡所,得证耳根圆通;菩萨心地清净,能彻见十方受苦众生,了了分明而不执着,所以能应化十方,行度生事业,故名观世音。
经文中的免七难、离三毒、满二愿即是观世音菩萨具体行持如何让众生安顿身心的事业。佛说娑婆世界苦多乐少,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又《普门品》中有水难、火难、风难等七难。若有众生遭遇厄难,种种苦具逼身,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而得解脱。只要知道观世音菩萨名号,从心想起,从口念出,至诚恳切,便能免难。所以欲离苦,须虔诚持名,才能和菩萨救苦的悲心相应,所谓“有感方应”。古德有云:“日月虽明,不照覆盆。”众生不称念,烦恼遮蔽自性,菩萨纵使有心也无可奈何!
免七难
菩萨如何能做到免七难?经文中云:“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用《楞严经》来解释就是:“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这里的”火”指的是知见。菩萨已将知见转为自性的正知正见,不随境转。菩萨心中之火已除,所以才能寻声救苦,令诸众生免于火难。佛经中常常以“火”比喻嗔心。
《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古德亦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做为修行人,要以忍辱对治心中火。若心中嗔火不除,想救众生之火,就如同抛草灭火,徒增火势。因此,我们要常随佛学,依教修行。
离三毒
经文:”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三毒指贪嗔痴,是众生无始劫以来生死轮回的根本烦恼。除非圣人再来,否则贪嗔痴三毒人人具有。若从菩萨自修的角度来说,菩萨面对三毒烦恼之时,能消融尘境,旋归自性,彻证本具光明智慧与慈悲,因此法界身心洞彻无碍,犹如琉璃。菩萨自己修因成就,然后以果德使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凡夫欲除三毒,唯有一心称念大士的名号,并修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忍辱,从心地下功夫,息却三毒之火,则生生世世所造作的一切业力和罪障才能消除。
或许有人会问:”这么多人同时称名救苦,而菩萨怎么能做到千处祈求千处应呢?”
古德有云:”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只要我们准备好,真正发心,求断烦恼,了生死乃至成佛道,就会和菩萨的本愿相应,其实佛菩萨从未舍弃一个众生,随时陪伴在我们的身边,作众生的增上缘,助众生圆满成就。
说到底,称菩萨圣号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柔软、慈悲、有智慧,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和菩萨的心一样,就不会有三毒烦恼,也就是所谓的”求人不如求己”。当然这需要我们自己主动改变才行。
禅宗公案的启示
南宋有一个禅宗公案,孝宗皇帝信佛参禅,有一天和一位梵僧到寺院礼佛,见观世音菩萨手持念珠,便问梵僧:”菩萨手持念珠念谁呢?”僧答:”念观音。”孝宗皇帝又问:”为何自己念自己?”梵僧答:”求人不如求己。”
确实,求人不如求己。佛菩萨只是作为一个增上缘,想解脱还是要靠我们自己。众生的内心本来就具足清净的智慧与慈悲,只是真心不守自性,心向外攀缘所有尘境,生起好坏是非的取舍心。遇到好的就会贪取,遇到坏的则嗔怒不喜,不知道反观自性,所以才轮回三界六道而不得出。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常用佛法不断焠炼自己、提升自己。在实践佛法的过程中庄严自己,开发本有的宝藏。因此,学习观世音菩萨,清楚观照周遭发生的一切,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从源头转贪嗔痴三毒为戒定慧三学。从此以后,不随妄转,做自己的主人。只有这样,众生的心才能和菩萨的心一样,远离三毒,令身心清凉安定。
满二愿
满二愿。即求男得男,求女得女,使众生离无子无女之怖畏。菩萨在因地修行,回归本有闻性,自己法身当体能游化世间。纵使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而是随顺世间,随缘教化。在佛门祖师中,如明末蕅益大师的父母,因为持诵大悲咒,求观世音菩萨,晚年得子。后来蕅益大师出家,成为一代祖师;憨山大师的母亲持大士名号,梦观音送子而孕。师出生九岁能诵《普门品》,出家后著作甚丰。
看到这些,让我想起一件事。有一次,我满怀希望地问母亲:”您怀我或生我的时候,有没有发生什么异象啊?比如做了奇怪的梦,或者见到光、听到天乐、听到鸟叫?”母亲说:”有啊,你是半夜出生的,有灯光。”从那以后,我就死心了,知道自己是一个标准的凡夫!
其实这些都是事相,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事相进一步探究背后的理。《维摩诘经》中有几句偈颂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我们应该把智慧视作母亲,因为智慧能生长无上菩提,而且一切诸佛无一不从般若生。同时还应该以权巧方便为我们的父亲,因一切菩提皆由善巧方便方能显其妙用。
“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女”表慈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可增长我们的慈悲。”男”表示诚实善心,使我们趋向于爱乐修善。世间男女皆是假相,学佛者具备慈悲心之”女”、诚实善心之”男”,才是最圆满的,也是我们在成佛这条道路上不断努力追寻的目标。
看到这段经文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来这里之前,我和父亲通了一个电话,聊天中,父亲非常感慨:”现在身体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感觉还没为你们做什么,人就老了。”
我听了这些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又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诶,我就想到了来这里参加讲经交流会的事儿,我对父亲说:”过几天我要去参加一个活动,您现在每天多念佛,然后把功德回向给我,这就是在帮我的大忙了。”父亲一听非常高兴,说:”你放心好了,这件事我一定能办到。”用这种方式让原本不念佛的父亲能够心甘情愿地称念佛号,目的就是希望他能念佛修行、了生死,把念佛慢慢变成他的一种习惯,这样才能改变他的生命轨迹,也许这就是我们出家人唯一能给予父母的报答吧。
除了利益自己的亲人,还应该如何利益众生?
首先就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一切众生。《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我们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众生时,要用智慧和善巧方法,引导他们走向解脱,走向菩提大路,这才是究竟的报恩、真正的利益众生。观世音菩萨度众生的善巧方便只是随顺众生,先以欲勾牵,后依法修行,才能逐步断烦恼,了生死,目的是让众生究竟成等正觉,得到身心的安顿。
以上是《普门品》中的第一番问答,我们接着看第二番问答:”明游化方便”。经中云:”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无尽意菩萨言:”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经文中共有三十二类众生,故菩萨应三十二身为其说法。其实十法界中,上至诸佛菩萨,下至三涂六道,都有菩萨随类现身说法。
如何学做菩萨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完全像菩萨一样教化众生,但仍然可以不同的身份利益不同的众生。所谓”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例如在修习一个法门,达到身心安定之后,不要把所有的快乐独自一个人享受,这样可能会增长自我意识,反而更加容易啓动生死的业力。反过来,如果我们把这种快乐回向给一切众生,便会成就菩提善根,这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佛菩萨在因地的发心是利益一切有情,所以才能成就佛果。而我们生生世世都在自私自利,才会感得这样的果报。也有一种可能,我们过去生也曾修了很多善法,但是因为没有一种广大的心量来摄持和引导这个善法,导致现在仍然是一个凡夫的身心。而佛菩萨同样在修习善法,他们却有广大而美好的愿力,所以成就了佛道。因此我们不能选择只爱护自己,而是爱护一切众生。
我们在这个世间不可能独善其身,在这个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既是主角,也是配角,身兼数职。例如每天面对父母、子女、同事、朋友、亲属的时候,随着面对不同的人,我们自己的身份也在不断变化。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关系中,学习像菩萨一样用智慧观照当下的因缘,以一颗清净、慈悲、真诚的心为大众考虑、为大众服务,这就是以不同的身份利益不同的众生。
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感同身受去帮助众生,给予无畏的布施。众生是我们的大福田,我们在利益众生时,从理上来讲,能让我们的菩提之心不断增长广大;从事相上讲,每个人都会变得心情愉悦、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社会就会越来越安定,有利于国家昌盛,乃至世界和平!
弘法是家务 利生为事业
其实不只是个人能做到这些,寺院作为修行的道场,更是能接引不同的众生。我们常说”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现在每个道场,除了师父们个人的自修之外,还会安排很多适合不同群体的共修活动:有的研究经典,以阅藏开啓智慧;有的讲经,以说法度化众生;有的举办慈善活动,以慈悲济世;有的以梵音弘法;有的以苦行示范;还有的定期举办佛七、禅七等活动。这些方便善巧,随缘度化,就是弘法利生的最佳写照!
说到慈悲度众,最后再透露一下末学法名的缘起。家师为末学取法名宽容,字善音。是希望末学能以观世音菩萨为榜样,心胸宽广,以慈悲之心包容众生,以善巧方便的音声利益他人。虽然末学在身体力行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然初心不改,对于无上佛道仍一心向往之。所以我会在以后的出家道路上,以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为准则,不断努力完善自己,利益他人。也希望大家通过《普门品》学习观世音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身体力行来践行菩萨的本愿,服务众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贡献佛弟子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祝愿在座大众身心康泰,六时吉祥!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