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悲·圆融·宏博”为主题的2019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日前在雪窦山浙江佛学院圆满闭幕。佛门才俊集聚一堂,呈辩才无碍,宣莲花妙法,可谓盛世法筵僧才璀璨。
28位讲经法师登台说法,其中15位法师获得“金莲花”一、二、三等奖。微信今天分享“金莲花”三等奖获得者杭州佛学院昌孝法师的讲经内容。
如何安顿身心
文:昌孝法师
所依经典《六祖坛经》《地藏十轮经》等
何为身心
自作藏头偈一首来说明安顿身心的重要性,我们想要安顿身心,就要明晰何为身心。
身分两种
身分为两种:生身与法身。生身即生身性命,是父母所生,五谷所养,五蕴和合的肉身,四大皆空的假体。而法身即是法身慧命,是无漏功德与正法成就的身体,是以智慧为生命的真如本性。此二种是我们的身,是我们修行的资本。
心分三种
心可以分为三种,肉团心、缘虑心、灵觉心。肉团心,是父母气血所生,是供给我们血液循环动力的心脏。缘虑心,是打坐、静虑、沉思过程中,是在种种境缘下所产生的妄想与分别。灵觉心,是灵光独耀、卓而不群,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真心。所谓骊珠独耀于沧海,桂轮孤朗于中天,不为万法拘,不随四时凋,成智慧佛,做身心主。
如何安顿
既已明晰何为身心,故拟分三项加以说明如何安顿:
(一)皈依三宝
“佛、法、僧”是为三宝,佛宝指圆成佛道的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法宝指佛陀宣讲的教法,即三藏十二部真经;僧宝指依佛法如实修行的圣弟子,即出家僧人。三宝是众生的皈依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又应该如何皈依三宝呢?
1、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首先我们通过巴利文的偈诵“佛首经”来解读。“佛首经”属于赞,在上座部佛教中,出现在每一部经的经首处,故称之为佛首经: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Namo -南无”是皈命依靠的意思,“Tassa”是第三人称特指,相当于英语中的“the”,特指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Bhagavato-薄伽梵”即是梵天的尊称,也是佛陀的十号之一,是世间福德的成就者。“Arahato-阿罗汉”是指出世间智慧的成就者。所以我们的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具足世间的福德与出世间智慧,圆满“Sammāsambuddhassa-三藐三菩提”的圣人。而佛陀所宣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是教导我们出凡入圣的准则。法赖僧宏如来使,僧人是弘扬佛法的使者,是末法众生的指引,是故我们要皈依佛法僧三宝。
皈依僧,梵行四威仪,
愿我遍游诸佛土,
十方贤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
皈依法,法法不思议,
愿我六根常寂静,
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
皈依佛,弹指越三祗,
愿我速登无上觉,
还如佛坐道场时,能智又能悲。
2、如何皈依三宝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Du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Du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Du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Tatiyampi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
Tatiyampi Dhammam Saranam Gacchami
Tatiyampi Sangham Saranam Gacchami
——巴利语的三皈依偈
汉译为:我到佛的皈依处,我到法的皈依处,我到僧的皈依处。三皈三结,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由此可知,皈依三宝是要我们主动前往到三宝具足之处,发至诚心去皈命依靠。
佛、法、僧称作住世三宝,觉、正、净称作自性三宝。《六祖坛经》曰: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所以皈依三宝是身皈依佛法僧,心皈依觉正净,身心的皈依是身心清净的前提。
(二)知晓善恶
佛陀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佛陀教化众生宣讲八万四千法门,更有上古七佛传承戒律,是为七佛通戒偈:
Sabbapāpassa akaraṇaṃ
Kusalassa upasampadā
Sacitta pariyodapanaṃ
Etaṃ buddhāna sāsanam
汉译为:对于一切恶是不做的,对于一切善是行持的,保持自己身心的清净,这是上古七佛的教导。总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天台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讲道:‘戒经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即七支过罪,轻重非违,五部律明其相,如是等戒所防止。诸善者善三业若散若静,前后方便,支林功德,悉是清升,故称为善。
自净其意者,即是破诸邪倒,了知世间出世间因果正助法门,能消除心垢,净诸瑕秽,岂过于慧,佛法旷海,此三摄尽。’此四句偈总括一切佛教之广海,大小乘八万四千之法藏摄尽于此一偈。下面对七佛通戒偈进行解读。
1、sabba pāpassa akaraṇaṃ 诸恶莫作
《地藏十轮经》中记载,世间有十一重罪和十恶轮:
十一重罪分为五无间罪,四近无间罪和二别罪。五无间罪分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四近无间罪分为杀中最重,盗中最重,淫中最重,妄中最重:其中杀中最重指杀害佛境界以下的圣弟子。盗中最重指偷盗现前三宝。淫中最重指奸淫比丘、比丘尼。妄中最重指以不实语挑拨僧团是非,导致僧团分裂。
二别罪为谤正法和疑三宝。
诽谤正法:是指修习佛法的过程中诽谤其他的教法,例如学习大乘佛法诽谤小乘佛法,学习小乘佛法诽谤大乘佛法,劝他人不要学习教法等,同为谤法罪,其中外道诽谤正法为轻罪,佛弟子诽谤正法为重罪。
质疑三宝:佛法僧三宝是佛弟子的皈依处,佛的四众弟子都不可对三宝产生质疑,退失信心,具体的表现为:见外道鬼神称赞胜于佛陀,见外道典籍称赞胜于三藏十二部真经,见外道邪众称赞胜于出家僧众,均属此罪。
比十一重罪更可怕的是十恶轮,二者同为地狱种子。《地藏十轮经》中讲道:十恶轮犹如旋转燃烧的火轮,恶业之火可以摧毁一切的善法功德。十恶轮包括:
(1)诽谤阿兰若
阿兰若为静虑独处的比丘,诽谤静虑独处比丘为第一恶轮,上座部律中对静虑阿兰若比丘应当奉献上等供养。
(2)谤于别乘
声闻乘谤独觉乘、菩萨乘。独觉乘谤声闻乘、菩萨乘。菩萨乘谤独觉乘、声闻乘。这三种都属于诽谤别乘的行为,是为第二,三,四恶轮。
(3)嗔害比丘
嗔害具德的比丘。嗔害破解比丘。比丘是末法时期的清净幢相,具德比丘是引导众生离苦得乐的使者。佛在经中比喻道,比丘犹如金碗,破戒比丘犹如有漏的金碗,虽然于诸善法中有所缺漏,仍是非常尊贵的,所以要嗔害二类比丘是为第五,六恶轮。
(4)侵夺清净僧回与破戒比丘
破解比丘虽然法身尊贵,但是却不可以侵夺清净僧物来供养护持破解比丘,不可助纣为虐,增助违缘,是为第七恶轮。
(5)毁害法师
法师指讲经说法的比丘,又称授经阿阇梨,教授佛法乃是僧家本分,续佛慧命亦是僧家的职责,所以毁害讲经说法的比丘,便是破坏佛法的传承,是为第八恶轮。
(6)侵夺僧物:
僧人具足九德,是应供养者,出家人纳受十方供养,滋养肉身,成就法身,若以谄曲心侵夺、占用僧物,是为第九恶轮。
(7)破坏寺院 障碍出家
破坏寺院便是焚毁塔寺,破坏僧众修行的场所。障碍出家即指障碍初发心出家之人,使其灰心灭志。又指障碍已出家之人的道心,故曰: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若违之是为第十恶轮。
上述七项十属是为十恶轮。是堕落的根源,地狱的种子,摧毁一切善法的业火之轮。我们应加以规避,以十善之力破处十恶,那什么是十善呢?
2、kusalassa upasam padā 众善奉行
《地藏十轮经》中记载了十善轮:
第一远离杀生轮。 第二远离不予取轮。
第三远离欲邪行轮。第四远离虚诳语轮。
第五远离离间语轮。第六远离粗恶语轮。
第七远离杂秽语轮。第八远离贪欲轮。
第九远离嗔恚轮。 第十远离邪见轮。
与《十善业道经》中所记载了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瞋恚、愚痴。两者对于“十善”的阐释大抵相同,远离十种恶业,修行十种善业,转十善轮,破十恶轮,知晓善恶,是行持佛法的根本。
身心清净
(一)sacitta pariyo dapanaṃz自净其意
十善轮中第八九十轮即为远离贪、嗔、痴的善轮。众所周知:贪、嗔、痴是为三毒,是堕落的根源。但觉音尊者在《清净道论》中讲到:贪、嗔、痴有正贪、正嗔和正痴说法:希求佛法,追求解脱是为正贪。对自己不成就的惋惜,对自己不见如来金色身的哀叹,是为正嗔。菩提路上,对于教法的不了解乃至疑惑是为正痴。此二者的衡量标准便是八正道,以精进为沿线,去追求清净解脱之路。
焰口仪轨净坛洒水文中讲道:“水不洗水,妙契法身,尘不染尘,返资自己。”因为诸物污垢,水能洗之,然水本净,非用水洗而净,故曰水不洗水。水譬本性,性即法身,法身本净,非修而成,故曰妙契法身。尘本幻境,迷心似染,而尘幻境,非尘染成,故曰尘不染尘。凡夫不识自心,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曰返资自己。是故,净而静,静愈净,净是戒,静是定。净非静,静乃净,净得静,而得慧。
澡漱清净,沐浴更衣,便可以使身清净,那么如何使心清净呢?就需要做到“慈悲,圆融,宏博”。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佛教千百年来秉承的精神。圆融是事事无碍,法法圆融,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就是告诉我们要以佛法的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佛就是学习佛陀的智慧,并将佛智圆融到生活中的点滴。宏博即是指广阔的视野,又指宽广的胸怀,弥勒尊佛大肚便便端坐在天王宝殿,笑口常开迎接八方来客,故赞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是故以慈悲为思想指引,以圆融为处事原则,以宏博来开阔胸怀,才能达到心的清净。
(二)etaṃ buddhāna sāsanam 是诸佛教
诸佛之教,是为法宝,为佛弟子要奉行佛陀的教诲:以涅槃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证得清净法身、以八万四千法门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所以佛弟子要牢记三点:
有佛法就有办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佛法的力量。
安顿身心的前提是要知道何为身心,身分为肉身和法身二种,心分为肉团心、缘虑心、灵觉心三种。以七佛通戒偈为思想指引,皈依三宝,知晓善恶,身心清净。
以清净道论为指引,以八正道为准则,以精进为沿线,追求清净解脱之路,具足慈悲,圆融,宏博的精神,才能安顿身心,使得身心清净。
最后以巴利语的无常偈与诸共勉: